English

《精神支柱论》评介

1999-08-06 来源:光明日报 康绍邦 我有话说

范垂明、刘金友等同志主编的《精神支柱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讨了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精神支柱的内容构成、价值定位及其建设方略。

该书认为,所谓精神支柱,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意义解释,是对生活的价值寄托。认识一个时代,就不能不去认识这个时代人们的精神支柱。精神支柱的状态表征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并与其振兴和发展是紧密相关的。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存在于他的全部生活中,存在于他全部生活的价值追求与价值寄托中。精神支柱体现着人生价值的可靠落实,它最根本的意义是赋予短暂的人生永恒的意义。精神支柱是人超出物质追求之上的精神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不能离开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要求。人的价值实现是精神支柱价值存在的基础。精神支柱也包含着对人类未来美好理想的追求,包含着善良崇高人格范式的设计。作者认为,人格是人的品格,用马克思的话说是“人的社会特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资格。精神支柱总是包含着一种人格的认可、认定,一种设计,一种所认可崇高善美人格范式的规定、崇尚与倡导。该书认为,道德是构建精神支柱的材料,共产主义道德是构建共产主义理想的特殊材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就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这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搞好道德教育,首先必须弄清道德是什么,只有对道德的本质、功能及社会作用有个基本认识,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有所遵循,进而有助于认识和把握道德和精神支柱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精神支柱建立在人们对社会现实认同的基础上,道德具有认识社会现实的功能,而精神支柱的功能在于支配行为主体的实践活动,道德对人的实践行为具有一定力度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精神支柱还是道德理论向道德实践转化的重要保证。

作者认为,强调精神支柱的意义,并不等于说精神支柱是万能的,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坚实的基础是生产力的发展与解放,是物质文明的进步。但人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精神支柱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存在,也总是包含着对社会发展方向、发展状况的一种合乎人自身价值追求的哲学反省。不同的精神支柱属于不同时代,不同的阶级,包含着不同的内容,对生活价值的不同理解与追求,精神支柱一旦形成,人们就会把它当作人生坐标。

该书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钱的作用在生活中空前突出出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欲望极大地激发出来。新的生活方式给人以新的生活活力,也同时给人以新的生活压力。社会生活的空间被极大的开掘的同时,物质生活的空间也随之极大扩展开来。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与自我,人与外部世界的三大基本关系———群与己、灵与肉、心与物的关系又被新的时代赋予更为丰富的内容。面对拜金主义、拜权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的滋生,我们必须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去安定躁动不安的人们的灵魂,用崇高的人格设定使人们在追求丰裕物质生活的同时找到一个足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该书由精神支柱构成、精神支柱价值、精神支柱建设三篇构成。上篇“精神支柱构成篇”,从精神支柱的思想基础、精神支柱的价值追求、精神支柱的伦理约束、精神支柱的民族特色、精神支柱的政治实体等方面,探讨了精神支柱的内容构成。中篇“精神支柱价值篇”,从精神支柱的凝聚向心价值、精神支柱的动力支持价值、精神支柱的规范导向价值、精神支柱的教育塑造价值、精神支柱的认识批判价值等方面,对精神支柱的价值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下篇“精神支柱建设篇”,从精神支柱建设的方针、精神支柱建设的关键、精神支柱建设的社会文化环境、精神支柱建设的队伍依靠、精神支柱建设的制度保证、精神支柱建设的群众活动等方面,对精神支柱建设展开较为详细的探讨,力图对我们党的精神支柱建设的方略有一个准确的理论概括,力求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精神支柱建设活动的丰富经验进行了尝试性的总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